实验室概况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8年由唐敖庆院士创建的“吉林大学结构化学研究室”,199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申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孙俊奇教授。


实验室结合国家需求和现有条件,定位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围绕超分子化学发展方向和趋势,实验室侧重在合成新的组装材料,发展新的组装方法。实验室从复杂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入手,开发超分子组装体的光电和生物功能,注重自组装和自组装过程的研究,确立了“超分子组装过程与机制”、“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生物与医用超分子材料”、“可持续发展超分子材料”和“超分子识别与传感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作为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教育部与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8项,近五年实验室发表论文1613篇,授权专利281项(含美国专利4项,欧洲专利1项)。

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国家级“双一流”建设学科),汇聚了一批具有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现有固定人员113人,其中研究人员96人,技术人员13人,管理人员4人。现有各类“国字号”人才共计52人次(44),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外聘杰出教授3位、国家级特聘教授1位、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位、教育部特聘教授6位、国家级“四青人才”25位。另有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位。组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个。

实验室拥有超过10000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和总价值超过2.1亿元的仪器设备。建设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拥有各类大型精密科研仪器设备70台套,包括理化分析类设备44台(谱学表征、结构表征、显微成像、通用性能检测)、试制工程类设备10台、物理机械类设备10台、化学生物学类设备6台。已具备良好的运行条件,促进了实验室以开放课题等形式面向国内外开放。

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超分子科学领域优秀人才,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名,现有6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在室内工作。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将持续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高起点超分子化学研究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使实验室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