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
报 告 人 :邵世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腾讯会议:739-629-668
报告时间:2022年04月14日 14:00(星期四)
报告摘要:
有别于经典的化学键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我们于2017年提出了“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的设计概念,通过采用非共轭高分子骨架(聚苯乙烯骨架)实现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的空间π-堆积,发展了同时具有空间电荷转移(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TSCT)效应和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效应的高分子荧光材料,不仅突破了蓝光高分子荧光材料器件效率偏低的瓶颈限制,而且实现了全光谱发射以及白光发射。同时,采用聚降冰片烯为非共轭高分子骨架,发展了给体和受体空间排列方式固定且可控(“面对面”或“边对面”排列)的聚降冰片烯类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获得了蓝光高分子荧光材料的最高外量子效率;采用六苯基苯作为分子骨架,发展了具有多重给/受体相互作用的空间电荷转移树枝状荧光材料,开拓出同时具有空间电荷转移效应、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和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荧光材料新体系。
报告人简介:
邵世洋,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9年)获得者。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合成化学与性能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和“聚芳醚非共轭高分子磷光材料”。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项目6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973计划2项;现任《发光学报》和《应用化学》青年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