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清华大学王梅祥教授学术报告
信息来源: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11-28

报告题目:新颖有机大环与超分子化学–从杂杯芳烃到冠芳烃和锯齿型环带芳烃
报 告 人:王梅祥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
报告地点:无机超分子楼二楼圆形报告厅
报告时间:2020年12月1日(星期二)上午9:00

 

报告人简介:
      王梅祥教授,1983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三年后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于1989年7月获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3月获理学博士学位。然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1992.4-1993.12),副研究员(1993.12-1997.6),研究员(1997.7-2009.5)和博士生导师(1998.5-2009.5)。2009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专委会主任、国际杯芳烃大会顾问委员。曾任化学所研究员和“有机化学前沿”杂志副主编。
      主要研究兴趣:全新功能化大环分子杂杯芳烃 (heteracalixaromatics)、冠芳烃(corona[n]arenes) 和锯齿型环带(芳)烃分子 (zigzag hydrocarbon belts) 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反应、识别与组装;阴离子-pi非共价相互作用;高价有机铜化学;生物催化与化学催化不对称反应。

 

报告摘要:
      人工合成的功能性大环化合物在大环与超分子化学中一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上世纪中叶以后,Pedersen对冠醚、Lehn对穴醚以及Cram对球醚等的原始创新性研究,奠定了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中许多基本原理和规律,提出了主-客体化学、分子以上层次化学、超分子化学的新概念,建立了超分子化学这一新型前沿学科。随着新型大环分子的出现及对其不断深入研究,超分子化学得以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核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断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新颖和功能性大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分子识别性能、分子自组装与应用一直是有机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前沿和核心。在大环超分子化学中没有也不存在“万能”(universal)的大环主体分子,建立和发展针对不同目标的客体分子的高效、高选择性识别体系,推动基于多重、多种非共价协同作用的主-客体化学和自组装化学,创建具有先进的智能运动和响应的超分子系统,必须拥有大量的分子多样性的新型功能化人工合成大环主体分子。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自己建立和发展的杂杯芳烃(heteracalixaromatics)、冠芳烃(coronarenes)和锯齿型纳米环带芳烃(beltarenes)的大环与超分子化学,着重介绍三类大环主体分子的设计合成、结构特点和在分子识别与组装性能,及在阴离子-pi非共价作用和高价铜反应机理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欢迎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