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研究员学术报告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6-01-12

报告题目: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有序界面构筑与生物应用

报告人:樊春海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6年1月16日下午14:00 (星期六)

报告地点:无机超分子楼一楼圆形报告厅

报告摘要:

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特异性识别过程来实现检测的传感器件。生物敏感元件包括生物体、组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酶、抗体、核酸等,而生物传感器则是利用这些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层次相关物质的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器件总称。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涉及到界面过程、分子自组装等基本科学问题,为基础研究提出了很多挑战性问题。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还可能对临床检测、遗传分析、环境检测、生物反恐和国家安全防御等多个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尽管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如果我们回到生物体来看现有的生物传感技术的话,就很容易发现这些人工的生物传感器件在识别能力、灵敏度、特异性等各方面都远远逊色于生物体内的天然传感器(“分子机器”)。这就促使我们向生物体学习,用“多元、多功能、协同”的理念构建类似于“分子机器”的生物检测器件。

DNA 纳米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则为构筑这样的分子机器提供了新的可能。DNA纳米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前沿交叉领域,旨在利用DNA分子卓越的自组装和识别能力,将其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实现精确的自底向上(bottom-up)的纳米构筑,从而设计各种功能纳米结构。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表明,利用自然界赋予DNA分子无与伦比的自我识别和精确组装能力可以从底向上组装出各种结构精巧、均一性好和功能复杂的DNA纳米结构和纳米器件。相对于通常的无机纳米结构而言,这些DNA纳米结构不仅制备简单、结构可控,而且易于实现生物功能化,尤其是再与无机纳米粒子结合起来的话,就可能实现常规纳米技术难以完成的复杂功能。本报告中将介绍我们实验室在利用基于DNA纳米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结构构筑新型生物传感器和纳米生物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

报告人简介:

樊春海,南京大学学士(1996年)、博士(2000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事博士后。2004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物理生物学研究室和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生物成像中心主任。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首席科学家。兼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 ChemBioChem, ChemPlusChem, Scientific Report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Electroanalysis, Particle等杂志编委,Advanced Materials客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器、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和生物光子学。已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引用15,000余次。主要获得荣誉包括: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 ISE fellow )、全球高引用科学家( High Cited Researchers, Thomson Reuters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欢迎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