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决策,因此我们常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方位、就业前景等等。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应当是个人的兴趣。兴趣是内在的驱动力,是激发潜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鼓励我们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以兴趣为导向的选择会带来学习的乐趣,但青年学生的兴趣常需要老师们的挖掘与引导。当年我在辽宁本溪市第一中学读书时,幸运地遇到了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朱可老师,虽然她并非我的科任老师。初三开始学化学时,有一次我去化学教研组请教,教我化学的老师恰巧不在,于是我就向朱可老师请教。她发现我对化学很感兴趣,于是借给我各种化学书籍,鼓励我阅读并记录问题,还每周帮我答疑解惑。上高中时,为了方便向她请教,我提出想分到朱可老师做班主任的那个班级。但她说我应该去傅中正老师教化学的班级。她告诉我:傅老师对化学有独到的见解,嘱咐我要学习不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她还承诺继续义务辅导我。那时,没有什么竞赛保送或加分之说,老师对我的辅导和我对化学的喜爱都是纯粹的。高考结束后,朱老师建议我选择吉大化学系,说这里有著名的理论化学家唐敖庆老师,可以帮助我把化学的理论功底打得扎实。这真是我的幸运,能在中学就遇到这么有情怀并真正为学生着想的老师,帮我很早就发现对化学的兴趣,圆满地完成了化学的启蒙教育。我相信大家会认同: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正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吉大学习期间,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从普通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到超分子化学,我对化学的兴趣不断加深,并最终聚焦于高分子与超分子的交叉方向,在超分子聚合物化学方面做出了一点贡献。回头看,我特别感激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吉林大学“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对于一些重点课程,我们既要学习指定的教材,还要参考老师推荐的其他教材,针对重要章节的内容,还要阅读相关的专论,以了解最新研究动态。除了本专业的课程,我们还根据自己的兴趣旁听了其他课程,参加各种讲座,拓宽自己的视野。老师们注重培养我们的“品判性”思维,强调每一个概念和理论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时,老师还提醒我们,科学始于质疑,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吉大历来重视实践教育,在这里我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习实践,增强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在吉大提供的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我们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转变,既学习知识,又创造知识,并践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如果有学生像我当年一样,高中阶段就有较为明确的兴趣,应该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专业,而不是仅仅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譬如,化学的灵魂在创造,化学的魅力在于变化,如果学生的兴趣在于探究物质结构的变化和创造全新的分子,当然应该选择化学;如果他们喜欢探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了解宇宙的奥秘,可以选择物理;如果他们喜欢寻找迷失的文化,探究人类的起源,应该选择考古;如果他们志在良法善治、匡扶正义,法律专业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他们敬佑生命,乐于救死扶伤,应该选择临床医学;如果他们关爱动物,慈悲为怀,可以选学兽医;如果他们有志于行走机械、智能制造,可以选择汽车等工科专业;如果他们有志于能源开发、资源利用,可以考虑选择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等等。事实上,吉大学科门类众多,可以为有各种各样兴趣的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有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因此,在专业选择 上,不必追逐热点,盲从他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专业!
兴趣并不一定与生俱来。有一年院士大会,我遇到著名化工专家汪家鼎先生, 他向我分享了自己对化工产生兴趣的故事。实际上,汪先生当年更喜欢物理而非化工,他最初考取了重庆大学化工系,因为他父亲认为那里有大名鼎鼎的傅鹰教授。第二年汪先生申请转学,重新考试被西南联大物理系录取。在西南联大遇到了时任化工系主任张大煜先生,张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继续学习化工可以 直接进入二年级,但如果改学物理,要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会多花一年的时间。 张先生建议,不妨继续再学习一年化工,如果到时还不喜欢,答应帮他转到物理系。汪家鼎先生接受了张大煜先生的建议,继续学化工。后来,西南联大几位老师精彩的授课,让汪先生感受到化学化工创造和制造的魅力,从此开启了他丰富多彩的化工生涯。汪先生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并取得瞩目成就。由此可见,兴趣也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老师们积极的传道授业解惑,往往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吉林大学对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选择有充分的包容性。我们常说,大学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补足短板,明确志趣。我理解许多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缺乏时间来深入思考未来的学业和人生规划,也没有很多机会来到大学参观访学,开始的专业选择有一定盲目性。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在不断完善转专业制度,从过去只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改为现在的两次。自从实施了新的转专业办法,不论优势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有进有出,同学们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兴趣理性地调整专业。
我常说,做自己感兴趣又有能力做的工作,结果可能是既开心又有成就感。曾经有一位学生向我咨询,说他博士毕业了,还是很彷徨,不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回应道:我完全理解你的困惑,但第一份工作未必是一辈子的职业,你可以从那些你不确定是否喜欢,但有能力去做的工作开始。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它也许会带来愉悦,愉悦可以激发你的兴趣。如果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还可能会让你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而使命感也会激发你的兴趣。
总之,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请记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如果追随自己的兴趣,我们更容易找到人生的意义。当我们投身于自己热爱的领域时,我们的工作将不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体验。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兴趣为导向,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追随自己渴望的梦想。
(作者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