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云上科普
信息来源: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5-11


      实验室简介: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8年由唐敖庆院士创建的“吉林大学结构化学研究室”,199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申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段雪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孙俊奇教授。

      实验室结合国家需求和现有条件,定位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围绕超分子化学发展方向和趋势,实验室侧重在发展新的组装方法,合成新的组装材料。实验室从复杂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入手,开发超分子组装体的光电和生物功能,注重自组装和自组装过程的研究,确立了“超分子动态组装与组装过程”、“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生物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组装膜与界面材料”和“超分子识别与检测”为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作为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已开发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并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引智基地。近五年实验室发表论文1464篇,授权发明专利178项(含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1项)。

      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四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汇聚了一批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现有固定人员80人,其中研究人员64人,技术人员12人,管理人员4人。研究队伍中包括中科院院士4名(含双聘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名。

      实验室拥有1.2万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和总价值2.2亿元的仪器设备,包括完整的谱学表征、表面测量及成像、器件制备成套设备、电及热测量装置,核磁共振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透射电镜、紫外光电子能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冷冻电镜、飞秒超快光谱系统、相干反斯托克斯散射成像系统等,已具备的良好运行条件,促进了实验室以开放课题等形式对国内外开放。
      现有4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在室内工作。将继续努力以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高起点超分子化学研究人才和带头人,使实验室成为重要的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去领略和感受超分子科学的创新与魅力。


      1.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简介



     

      2.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3. 走进纳米材料实验室

      4. 走进合成实验室

      5. 走进计算集群实验室

      6. 走进核磁共振实验室